来源:未知 发布时间:2022年11月27日 访问量:
为提升学院专业品质,传递最新业界动态,弘扬进取创新精神,引领学生开拓人生的宽度、提升人生的高度、夯实人生的厚度、铸造人生的重度,11月19日至20日,河南轻工职业学院“河轻之光”学术讲堂继续向全院师生开放,共安排了三场线上学术讲座,让我们学不止步,与梦想同行。
“河轻之光”系列学术讲座总第16讲:
《大学教育中的体育精神》
11月19日下午15:00,“河轻之光”总第16讲学术讲座是由张大超教授带来的《大学教育中的体育精神》。本场讲座由河南轻工职业学院园田校区教务处南素芳处长担任主持,300名师生通过线上方式参与讲座。
张大超,教育学博士,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郑州大学体育学院院长、党委副书记。全国体育新苗奖获得者、河南省特聘教授、河南省高层次人才C类人才(拔尖人才)、河南省优秀教师、省第五届优秀青年社科专家、省教育厅学术技术带头人、省高校科技创新人才、省高校青年骨干教师、省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学者、省高校社科创新团队首席专家等多项荣誉称号。兼任全国中小学体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教育部师范专业认证专家、国家社科基金通讯评审专家、教育部与国家体育总局基金项目评审专家、中国应急管理学会理事、中国体育科学学会理事、中国体育科学学会运动训练学分会副主任、中国体育科学学会管理分会常委、河南省督学、河南省高校体协常委、河南省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体育教育学刊》审稿专家及编委等。曾担任第29届北京奥运会、残奥会技术官员。
(张大超教授讲座进行中)
张教授从多个方面展开讲座内容。首先,新时代国家政策层面的体育战略布局,党和国家及主要领导人对体育的重视是前所未有的。其次,目前青少年体育与体质健康现状。随后,张教授通过中外伟人对体育与教育的启示、国内外名校的体育理念与价值地位、体育与德智美等教育形式的适配等方面探讨了体育与人的全面发展问题以及学校体育目标的实现,系统全面的介绍了体育对我们生活的重要性,并从专业角度解释体育锻炼可以通过提高细胞免疫功、增强机体抗氧化防御能力、改善内皮功能等方面防御新冠病毒。
张教授激励同学们,作为当代大学生,要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健全我们的人格,体育锻炼有助于历练大家的领导力、意志力、团结协作能力等,要积极阳光面对生活,至少学会一项体育技能,并终身受益。本次讲座燃起了参加讲座师生积极投入体育锻炼的激情。
“河轻之光”系列学术讲座总第17讲:
《水流花自开——张小纲的水彩艺术》
11月20日上午9:00,“河轻之光”总第17讲学术讲座是由张小纲教授为我院师生带来的《水流花自开——张小纲的水彩艺术》。本场讲座由河南轻工职业学院园田校区艺术设计系陈文月副主任担任主持,300名师生通过线上方式参与讲座。
张小纲,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教授,国家一级美术师。1982年毕业于湖南师范大学美术系并留校任教。1997年移居深圳,任教于深圳职业技术学院艺术设计学院。曾任教育部高等教育(高职高专)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中国职业教育学会教学工作委员会艺术设计教学研究会主任、深圳职业技术学院艺术设计学院院长、深圳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深圳市美术家协会水彩画艺术委员会主任等职。
(张小纲教授讲座进行中)
本次讲座由张小纲教授主讲。张小纲教授长期主持我国职教改革工作,工作繁忙之余,笔耕不辍,创作了大量优秀的水彩作品。讲座中,张小纲教授娓娓道来,主要通过近期在深圳举办的个人画展,向大家讲述自己四十年来坚持进行水彩艺术探索的心路历程,分享自己对水彩艺术的审美追求以及在传承与创新方面的一些思考。之后张教授介绍了《相映——广东、湖北水彩画家邀请展》的部分优秀作品,让讲座师生了解当下水彩画发展的动态与信息。
张小纲教授通过水彩画的创作经验分享,希望同学们通过讲座对水彩艺术有所体会。讲座尾声的师生交流环节掀起了本次活动的又一高潮,特别邀请了我校第一届家具设计专业90级优秀毕业生梅琼参与在线交流,其中谈到水彩创作的价值以及艺术创作者的社会使命等问题,双方观点相互认同,随后,同学们踊跃发言,与张教授进行交流。张教授建议同学们学习水彩画要铭记初心,追根溯源,研究好源头才能走好未来艺术创作之路,并且要在老师们的指导下把基础打好,脚踏实地走好自己的艺术创作道路。
“河轻之光”系列学术讲座总第18讲:
《中原与中华文明》
11月20日下午15:00,“河轻之光”学术讲座总第18讲是由曹兵武先生为我院师生带来的《中原与中华文明》。本场讲座由河南轻工职业学院园田校区教务处南素芳处长担任学术主持,300名师生通过线上方式参与讲座。
曹兵武,研究馆员,教授。中山大学人类学系考古专业学士,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古生物学及地层学专业硕士。曾任中国文物报社总编辑、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总工程师
(曹兵武先生讲座进行中)
曹先生的讲座从中原的重要性拉开序幕,他用中国百年的考古及其发现证实了中华民族历史。1921年发掘仰韶村,将中国历史追踪到神话传说和文献记载的边界之外。在中国人、中国文化的万年起步与演进中,曹先生讲述了以中原为中心的历史趋势的形成。中原是地理上的中原,是最适合早期农业发展的地区,因此成为早期中国文明形成的地理和环境的枢纽。中原也是文化中原。不同区域文化的碰撞和交融,成为各种文化相互作用和文化要素的卷旋地带(褶皱地带)。中原是五岳四渎的中原,天人合一的中原。中原地区成为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主要是其所在的黄河中下游位居特殊的交汇带上,它关联起江河淮济四渎,也传播了早期中国各区域性文化传统,成为八方辐辏的中心。曹先生强调,中原并非一开始就是政治文化中心,它是历史、地理的发展演变的一个结果,是在不同族群、文化交互融合中形成的;它是气候、人群、农业、文化等多元的融合、包容;形成了区别于其他古文明连绵不断、深根系、唯一的中华民族和华夏文明。 此次讲座全面性的讲解了中原文明的发展脉络,同学们认真聆听,收获极大,既领会了中原文化之美,又更加关注中华文化,传承好中华文化。在讲座最后,同学们与曹先生进行了热切的交流。
(我院师生受益匪浅,在评论区对曹教授表示感谢)
今后,“河轻之光”系列学术讲座将持续开展,内容涵盖学院各个专业,力图为全院师生营造高品质、多元化的校园文化氛围,欢迎大家持续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