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资源
public resource
本校新闻
当前位置:首页 > 公共资源 > 本校新闻 >

河南轻工职业学院“河轻之光”学术讲堂第二期精彩回顾

来源:未知 发布时间:2022年10月24日 访问量:

HNLIVC 


        为进一步培育“勤奋、诚信、善疑、苦练”的优良学风,10月22日-23日,鑫苑校区教务处继续在“河轻之光”线上学术讲堂为全院师生组织安排了三场学术讲座。让我们学不止步,与梦想同行。


4

 “河轻之光”系列学术讲座总第04讲:

发扬工匠精神,

    勇担传承汴绣技艺重任

   TUTORIAL 4

       10月22日下午15:00,“河轻之光”总第04场讲座开讲,主讲人程曼萍。程大师是河南省首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中国刺绣艺术大师、现任开封汴绣厂刺绣技术总监,开封手绣工职业技能等级认定专家,其汴绣作品多次荣获国内外大奖并远销海外。

0a83314926b076b1b39eeeb19aac3f37.png

       程曼萍大师通过一系列栩栩如生的作品,热情洋溢地为大家讲述了汴绣的起源、发展与成就,分享了她从业50余年的刺绣工作心得,并深入剖析了自己是如何在全面继承传统技法的基础上大胆创新,逐步形成自己独特的刺绣艺术风格。程大师的作品构图严谨、针法多变,应物赋形、栩栩如生,色彩古朴典雅、层次分明,既保持了原作寓意,又充分体现了汴绣“平、齐、细、活、亮、净、顺”的艺术特色,把绘画艺术与刺绣艺术完美结合。同学们通过了解汴绣名作背后的故事,感受到了非遗大师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的工匠精神,增强了树立文化自信、自觉保护、弘扬优秀中华传统文化的决心。本场讲座由河南轻工职业学院(鑫苑校区)教务处长孙蕊主持。

a6836c463f7fbde24f84cf98b1fa1bc7.png

(程曼萍大师汴绣工作经历分享)


87d9bf9303debb66954a5467c0d48583.png

(汴绣名作欣赏)

5

 “河轻之光”系列学术讲座总第05讲

手机摄影艺术

    TUTORIAL 5

10月23日上午9:00,“河轻之光”总第05讲学术讲座是由胡晓阳教授为我院师生带来的《手机摄影艺术》。本场讲座由院长魏小杰教授担任学术主持。

6e687ad12548932d4f75211a539ee869.png

       胡晓阳,浙江传媒学院设计艺术学院院长、教授。担任教育部高等学校美术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全国照相机械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摄影教育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浙江省高等学校美术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浙江省摄影家协会副主席。主持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点项目“中国大运河影像文献整理与研究”、浙江省哲社科规划课题“浙江老摄影家影像口述史研究”、浙江省艺术发展基金项目“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浙江老摄影家摄影原作展”,主持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摄影”专业、国家级一流在线开放课程“手机摄影艺术”。

fc628158a35ba6f79fcbf7aa43eea18c.png

(胡晓阳教授的精彩讲座)

       胡晓阳教授娓娓道来,引领同学们走进手机摄影世界,指导同学们学会用摄影的方式观看。在讲座中他介绍了手机摄影的发展与意义,深入浅出地讲解了手机摄影的原理、用光、构图等基础知识以及操作技能和创作理念,通过视频为师生们进行细致传授和示范,大家学习热情高昂。在讲座互动环节,胡教授耐心地解答了师生们的提问,极大地激发了大家的创作热情和兴趣。本次讲座为我院师生提供了一个和专家近距离学习交流的机会,期待通过本次讲座的学习,师生们可以更好地使用手机摄影抒发内心情感、感悟生活之美。

9243f63c0a4670d6c4391e4d001eede2.png

(胡晓阳教授《手机摄影艺术》2020年获批国家级一流在线开放课程)



6

 “河轻之光”系列学术讲座总第06讲

汉字的起源与构造

    TUTORIAL 6

       10月23日下午15:00,“河轻之光” 总第06讲学术讲座开讲,主讲人周晓陆。本场讲座由河南轻工职业学院(鑫苑校区)教务处长孙蕊主持。

8b5ee3c535da410a1f3a227b70a29527.png

       周晓陆,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西安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艺术与考古研究所所长。长期在北京、西安、南京等地从事历史学、考古学、文物学、博物馆学、美术学等学科的教学、科研工作,以及考古发掘、文物鉴定等工作。在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郑州大学、陕西师范大学等高校任兼职教授。2022年获中国“最具贡献学者”称号。

       周教授从人为何探源、文字学基本理论、汉字的起源问题、汉字的构造特点等方面入手,由浅入深,引领大家一步一步走近汉字世界。

人为什么要进行对汉字的探源?周教授首先抛出了这个问题,并给出了精妙的回答:“人是有主动探源意识的高等动物。人类具有寻根意识,人类的探源之始是在孩提时代向父母不断追问自身来处。”人类探源体现为人类不断求知、思索知识结构的社会性性质。

        在周晓陆看来,人类探源活动可以分为以下层次:宇宙起源、太阳系(包括地球)起源、生命(包括病毒、植物、动物)起源、人类及人类文化(包括文字)起源等。他认为,汉字的研究事关人类知识结构的起源问题,旨在总结人类认知发展的历程和特点、关注与设计人类所关心的未来。

       汉字怎么来的?在以往的研究中,仓颉造字被视为荒诞不经的神话。周晓陆则从仓颉所处的时代、地区、官职等角度,给予仓颉造字神话的肯定。“仓颉生活于轩辕黄帝时代,这一时代大致相当于中国新石器时代的最末阶段。此阶段社会生产力进步,社会发展的经验需要交流和传播,仓颉系统地创造文字具备了时代的合理性。”周晓陆说,仓颉造字神话所流传的区域位于中华文明起源的黄金三角区,与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地域基本重合,遗址区域准确。他表示,仓颉之名,“仓”是仓库的仓,“颉”原指人体的咽喉部位,后引申为关键部分,仓颉是管理仓库的关键之人,史载仓颉也是轩辕黄帝的史官,仓颉应承担着农产管理分配、记录文字、管理档案的职责。仓颉用“鸟兽蹄迹”造字,符合汉字线条构形。《淮南子·本经训》中所说的“仓颉作书,而天雨粟,鬼夜哭”也有一定合理性,文字促进农业经验发展、交流,提高生产力,作为一个农业民族,百姓期望“天雨粟”合情合理。传说“仓颉四目”,他真的有四只眼睛吗?中国人历来有“千里眼”的比喻,仓颉四目意味着比常人看得高、望得远,仓颉作为史官,这个说法说明他比常人更有远见卓识。

       汉字是在不断发展的,讲座中,周晓陆开创性地提出新观点:汉字经历过三次大整理。

       汉字的第一次大整理起始于商代早期,结束在商代晚期。“此次整理明确汉字的表意功能,出现了象形、指式、会意、假借、形声。大部分汉字有了偏旁符号,并规定了汉字的行气是从上到下,明确了线段式构字,也出现了较早的字法规定。汉字在殷墟阶段出现井喷式发展,以字形较适中的甲骨文字为代表。第一次大整理的基本动因是当时顶层统治阶级的需要,所整理出的文字基本为王室、贵族所用。”周晓陆说。

       汉字的第二次大整理是在西周中晚期进行的。文献记载,此次大整理从一定程度上加强了贵族教育。为了减少汉字识别和认识上的障碍,此次大整理约定了汉字数量,使得汉字不再无限增加。在这一过程中形成了汉字的偏旁符号系统,形声字较商代有所增加,也规定了汉字正方偏长的基本式样,使得汉字的字形更加美观。通过这次整理,在西周的血缘宗法制大一统背景下,形成了中上贵族集团使用的文字,使用的人群有了扩大。

       汉字的第三次大整理伴随着秦的统一进程,直到秦王朝的建立。第三次大整理中,改古文字系统为今文字系统,改线段性文字结构为笔触性文字结构;以小篆对古文字系统进行总结,以隶书完成了汉字系统的统一。第三次大整理是由当时的最高统治者发动的,体现在全民参与。周晓陆表示,这可以说是汉字首次“全民扫盲”,使得汉字使用的重心彻底下沉,使得汉字成为全民族的标志和工具。

       汉代学者把汉字的构成和使用方式归纳成六种类型,总称六书。普遍采取的是许慎的名称、班固的次序。后世学者定名为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六书是最早的关于汉字构造的系统理论。周晓陆受王力先生“二书说(音、义)”影响,提出了他的创见“二书运动说”。最后他谈到:汉字是唯一可以达到纯粹艺术的文字,是一种世界性的文明文字。

       周晓陆教授学识渊博,讲解深入浅出、生动有趣,令人如沐春风,同学们不但了解了汉字所负载的文化意义,也领略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今后学院将更加重视校园推普工作,使同学们在大学学习生活中,进一步加深对中国汉字的理解和热爱。

acbec91bd14d0f2a736e03490aa3200d.png

(周晓陆教授讲座进行中,师生在评论区表达敬意和感谢)


26b80447f56dc87157850a8680567ad0.png

(讲座结束后,周教授耐心解答同学们提出的问题)


       今后,“河轻之光” 系列学术讲座活动将持续开展,内容会涵盖学院各个专业,力图为全院师生营造高品位、多元化的校园文化氛围,欢迎大家持续关注。


24365

关注公众号
看更多资讯

招生就业网

电话咨询

24365